我们先逐一拆解您提到的五种模式:ReAct、CodeAct、Agentic RAG、Self-Reflection、Multi-Agent Planner。
Thought -> Action -> Observation -> Thought ...
Action: search("北京天气")
Action: calendar_api.create_event(...)
Action
就是生成和执行代码(通常是Python)。Thought -> Action(Generate Code) -> Observation(Execution Result) -> Thought ...
Initial Question -> Thought(Need more info?) -> Action(Formulate Query & Retrieve) -> Observation(Docs) -> Thought(Is this enough? Synthesize or Refine Query?) -> ... -> Final Answer
Query -> Retrieve -> Stuff into Context -> Generate
,这是一个单向、固定的流程。Generate Draft -> Reflect & Critique -> Refine based on Critique -> Final Output
Action-Observation
循环不同,Self-Reflection的循环是关于提升自身生成内容的质量,而不是与外部世界交互。它可以与任何生成内容的模式(如ReAct, CodeAct)结合。User Request -> Planner Agent(Decompose Task & Assign) -> [Specialist Agent 1(Executes Sub-task), Specialist Agent 2(Executes Sub-task), ...] -> Planner Agent(Synthesize Results & Review) -> Final Output
设计模式 | 本质差异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ReAct | LLM作为工具调度器,通过“思考-行动-观察”循环与外部交互。 | 目标明确、步骤简单的API调用、事实查询任务。 |
CodeAct | LLM作为程序员,只使用“代码解释器”这一个万能工具。 | 复杂数据分析、精确计算、文件处理、任何代码能高效解决的任务。 |
Agentic RAG | LLM作为主动研究员,迭代式、策略性地使用检索工具。 | 复杂研究性问题、需要深度整合知识库、答案不明确的探索性任务。 |
Self-Reflection | 为Agent增加质量反馈循环,通过自我批判和修正来提升输出质量。 | 内容创作、复杂规划、需要高可靠性和低幻觉的场景。 |
Multi-Agent Planner | 任务分解与团队协作,将大任务分配给不同角色的Agent协同完成。 | 极其复杂、需要多种专业能力、可清晰分解的宏大项目。 |
当然,这是非常常见的。举一个我“见过”的典型案例:
任务: 创建一个能自动生成市场分析报告的Agent。
初版选型 (踩坑): 单一的ReAct Agent。
search("... a ...")
)收集信息,然后直接生成报告。改进与切换:
Data Analyst
角色切换为CodeAct模式。现在它可以接收原始数据(如CSV文件或JSON),运行Python脚本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Researcher
角色升级为Agentic RAG模式。它不再是简单搜索,而是会先生成一个研究大纲("我需要找市场规模、主要玩家、增长趋势、技术壁垒..."),然后针对每个点进行多轮、深入的检索,并初步整合信息。Writer
Agent生成初稿后,增加了一个 Editor
角色(或让 Writer
自我反思),它会检查报告的流畅性、一致性和是否有遗漏。Manager
Agent接收用户请求,将任务分解为“研究”、“分析”和“写作”,分别交给 Researcher
(Agentic RAG), Analyst
(CodeAct), 和 Writer
(with Self-Reflection)三个专业Agent,最后由 Manager
整合最终报告。这个演进过程清晰地展示了,单一模式往往无法应对复杂需求,真正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。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触及了Agent架构的两种哲学。
AutoGPT-style (更像ReAct的持续循环):
Planner-style (如Multi-Agent Planner中的规划者):
核心区别: AutoGPT是“先做再想下一步”,而Planner是“先想好所有步,再开始做”。现代的复杂Agent系统通常会结合两者,比如有一个宏观的Planner,但在执行每个具体步骤时,允许Executor Agent具有一定的自主性(类似AutoGPT的循环)。
Reflective Agent模式对链路结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:
从“线性链”到“循环图”:
Input -> Process -> Output
。这是一条直线,数据单向流动。Input -> Process (Generate Draft) -> Reflect (Critique) -> Process (Refine) -> Output
。这就形成了一个环路(Loop)。数据流不再是单向的,而是会回流进行迭代优化。增加延迟(Latency)但提升质量: 引入反思环节,意味着至少需要多一次(甚至多次)LLM调用。这必然会增加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。这是一个经典的速度与质量的权衡。对于需要即时响应的聊天机器人,过度反思是不可接受的;但对于生成一篇高质量文章或一段健壮的代码,这种延迟是完全值得的。
复杂的状态管理: 在简单的线性链中,你只需要管理当前的状态。但在反思环路中,你需要同时管理**草稿(Draft)、批判意见(Critique)、修改历史(Revision History)**等多个状态。这对系统的工程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成本增加: 每次反思和修改都是一次LLM调用,会直接增加API的使用成本。因此需要设计明智的策略,决定何时启动反思以及迭代多少次后停止。
总而言之,引入反思模式,是以增加系统复杂度、延迟和成本为代价,来换取输出结果质量和可靠性的显著提升。它迫使Agent的开发者从设计简单的“流水线”转向设计更复杂的“迭代优化系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