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Agent领域问题(一)【AI整理】
/      

Agent领域问题(一)【AI整理】

核心问题:五种常见Agent设计模式的区分与应用

我们先逐一拆解您提到的五种模式:ReAct、CodeAct、Agentic RAG、Self-Reflection、Multi-Agent Planner。

1. ReAct (Reason + Act)

  • 核心思想: 将语言模型(LLM)的推理能力和行动能力交织在一起。它模仿了人类“思考一下,做一步,再看看结果,再思考...”的解决问题方式。
  • 运行范式: Thought -> Action -> Observation -> Thought ...
    • Thought: LLM 自我思考,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。
    • Action: 调用一个外部工具(如搜索引擎、计算器、API)。
    • Observation: 获取工具返回的结果。
  • 本质差异: 这是最基础、最经典的Agent模式。它的核心是让LLM成为一个调度器,通过不断调用工具来与外部世界交互,弥补自身知识截止和计算能力不足的短板。它与其他模式的关系是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。
  • 适用场景:
    • 事实问答: "今天天气怎么样?" -> Action: search("北京天气")
    • 简单的信息整合: "苹果公司的CEO是谁?他多大了?" -> 需要多次搜索并整合信息。
    • API驱动的任务: "帮我在日历上创建一个明天下午3点的会议。" -> Action: calendar_api.create_event(...)
  • 总结: ReAct是Agent的“Hello, World!”,是构建更复杂模式的基础。它适合目标明确、步骤相对简单、可以通过工具直接完成的任务。

2. CodeAct (Code + Act)

  • 核心思想: ReAct的特定超级强化版本,其唯一的 Action就是生成和执行代码(通常是Python)。
  • 运行范式: Thought -> Action(Generate Code) -> Observation(Execution Result) -> Thought ...
  • 本质差异: 相对于ReAct可以使用多种简单工具,CodeAct只使用“代码解释器”这一个万能工具。代码的表达能力远超简单的API调用,可以处理复杂的逻辑、数据转换、文件操作和算法。这让Agent的能力从“调度员”跃升为“程序员”。
  • 适用场景:
    • 复杂数据分析: "分析这份CSV文件,计算第二列的平均值和标准差,并绘制一个直方图。"
    • 文件操作与内容生成: "读取这个目录下的所有.txt文件,提取其中包含‘invoice’的行,并写入一个新的JSON文件。"
    • 任何需要精确逻辑和计算的任务: "求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。"
  • 总结: 当任务需要复杂的逻辑、状态维持、精确计算或数据处理时,CodeAct是远比ReAct更优越的选择。它将任务的“执行”部分完全交给了稳定、可靠的代码解释器。

3. Agentic RAG (增强的检索与生成)

  • 核心思想: 将RAG(检索增强生成)从一个被动的“检索-生成”流水线,升级为一个主动的、迭代的知识探索过程。Agent会主动决定何时检索、检索什么、以及如何利用检索到的信息
  • 运行范式: Initial Question -> Thought(Need more info?) -> Action(Formulate Query & Retrieve) -> Observation(Docs) -> Thought(Is this enough? Synthesize or Refine Query?) -> ... -> Final Answer
  • 本质差异:
    • 传统RAG: Query -> Retrieve -> Stuff into Context -> Generate,这是一个单向、固定的流程。
    • Agentic RAG: Agent是核心,RAG是它使用的一个工具。它可以迭代检索(发现第一批文档不满足要求后,生成新的、更精确的查询再次检索)、并行检索(同时从多个知识库或用多种方式检索)、在检索结果上进行推理(比如判断信息是否矛盾)。
  • 适用场景:
    • 复杂研究性问题: "比较一下CRISPR-Cas9和Prime Editing在基因编辑效率和脱靶效应上的优缺点,并引用相关论文。" 这需要多次、多角度的检索和信息整合。
    • 开放域对话: 用户的问题模糊不清,需要Agent通过检索来澄清和探索。
    • 需要深度整合知识库的任务: "根据我们的内部文档,为新员工制定一个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计划。" 这需要检索多个文档(公司介绍、产品手册、安全规定)并进行规划。
  • 总结: 当单一的、简单的检索不足以回答问题,需要对信息进行探索、筛选和深度整合时,Agentic RAG是最佳选择。

4. Self-Reflection (自我反思/修正)

  • 核心思想: 在Agent的执行链路中增加一个**“反思”和“修正”**的环节。Agent会生成一个初步结果,然后由另一个(或同一个)LLM调用来评估这个结果,并提出改进建议,再根据建议进行修改。
  • 运行范式: Generate Draft -> Reflect & Critique -> Refine based on Critique -> Final Output
  • 本质差异: 它为Agent链路增加了一个反馈循环(Feedback Loop)。与ReAct的 Action-Observation循环不同,Self-Reflection的循环是关于提升自身生成内容的质量,而不是与外部世界交互。它可以与任何生成内容的模式(如ReAct, CodeAct)结合。
  • 适用场景:
    • 内容创作: 写一篇文章、一封邮件、一段代码。初稿可能存在问题,通过反思可以优化文笔、修正逻辑错误。
    • 复杂规划: 生成一个项目计划后,反思“这个计划是否考虑了所有风险?时间安排是否合理?”
    • 减少幻觉: 在生成答案后,反思“我生成的这个答案是否有事实依据?是否回答了用户的核心问题?”
  • 总结: 当输出质量至关重要,且一次性生成的结果难以完美时,引入Self-Reflection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和质量。

5. Multi-Agent Planner (多智能体规划)

  • 核心思想: 分而治之。将一个宏大、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,分配给不同角色(能力不同)的Agent来协同完成。通常会有一个“规划者”或“经理”Agent负责任务分解和协调。
  • 运行范式: User Request -> Planner Agent(Decompose Task & Assign) -> [Specialist Agent 1(Executes Sub-task), Specialist Agent 2(Executes Sub-task), ...] -> Planner Agent(Synthesize Results & Review) -> Final Output
  • 本质差异: 核心是任务分解和角色协同。它从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协作。每个Agent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模式(例如,一个分析师Agent可能是CodeAct,一个研究员Agent可能是Agentic RAG)。
  • 适用场景:
    • 端到端的复杂项目: "为我写一份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商业分析报告。" 这需要:研究员Agent(Agentic RAG)收集数据、分析师Agent(CodeAct)分析数据并生成图表、作家Agent(Self-Reflection)将所有内容整合成报告。
    • 模拟复杂系统: 模拟一个市场环境,其中有消费者Agent、生产者Agent、监管者Agent,观察它们的互动。
    • 需要多种专业能力的软件开发: "开发一个简单的网站,前端用React,后端用Node.js。" 可以有一个前端Agent和一个后端Agent。
  • 总结: 适用于极其复杂、需要多种不同技能、可以被清晰分解为多个独立步骤的宏大任务。

表格总结:本质差异与适用场景

设计模式本质差异适用场景
ReActLLM作为工具调度器,通过“思考-行动-观察”循环与外部交互。目标明确、步骤简单的API调用、事实查询任务。
CodeActLLM作为程序员,只使用“代码解释器”这一个万能工具。复杂数据分析、精确计算、文件处理、任何代码能高效解决的任务。
Agentic RAGLLM作为主动研究员,迭代式、策略性地使用检索工具。复杂研究性问题、需要深度整合知识库、答案不明确的探索性任务。
Self-Reflection为Agent增加质量反馈循环,通过自我批判和修正来提升输出质量。内容创作、复杂规划、需要高可靠性和低幻觉的场景。
Multi-Agent Planner任务分解与团队协作,将大任务分配给不同角色的Agent协同完成。极其复杂、需要多种专业能力、可清晰分解的宏大项目。

实践经验、错误选型与核心区别

在实际项目中做过切换?有没有踩过坑?

当然,这是非常常见的。举一个我“见过”的典型案例:

任务: 创建一个能自动生成市场分析报告的Agent。

  • 初版选型 (踩坑): 单一的ReAct Agent

    • 想法: 让Agent通过搜索API(search("... a ..."))收集信息,然后直接生成报告。
    • 踩坑结果: 报告质量极差。Agent要么陷入无尽的搜索循环,要么只基于几条搜索结果就草草下结论,充满了事实错误和逻辑断裂。它无法处理数字(如计算市场增长率),也无法整合来自多个来源的矛盾信息。
    • 原因: ReAct太“平”了,它每一步的视野都很短,缺乏对任务的宏观规划和对信息进行深度处理的能力。
  • 改进与切换:

    1. 引入CodeAct: 为了解决数据分析和计算问题,我们将一个专门的 Data Analyst角色切换为CodeAct模式。现在它可以接收原始数据(如CSV文件或JSON),运行Python脚本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    2. 引入Agentic RAG: 为了解决信息收集质量问题,我们将 Researcher角色升级为Agentic RAG模式。它不再是简单搜索,而是会先生成一个研究大纲("我需要找市场规模、主要玩家、增长趋势、技术壁垒..."),然后针对每个点进行多轮、深入的检索,并初步整合信息。
    3. 引入Self-Reflection: 为了提升最终报告的文笔和逻辑,我们在 Writer Agent生成初稿后,增加了一个 Editor角色(或让 Writer自我反思),它会检查报告的流畅性、一致性和是否有遗漏。
    4. 最终架构: 演变成了Multi-Agent Planner模式。一个 Manager Agent接收用户请求,将任务分解为“研究”、“分析”和“写作”,分别交给 Researcher(Agentic RAG), Analyst(CodeAct), 和 Writer(with Self-Reflection)三个专业Agent,最后由 Manager整合最终报告。

这个演进过程清晰地展示了,单一模式往往无法应对复杂需求,真正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

AutoGPT-style 与 Planner-style 的核心区别?
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触及了Agent架构的两种哲学。

  • AutoGPT-style (更像ReAct的持续循环):

    • 核心驱动: 记忆(Memory)和持续的、线性的任务队列
    • 工作方式: 它有一个目标,然后基于这个目标和过去的行动历史(记忆),决定下一个行动是什么。完成一个行动后,把结果存入记忆,然后再次循环。它没有一个预先制定的完整计划。
    • 比喻: > 像一个探索者在迷雾中行走。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(最终目标),但每一步都是根据脚下的情况和刚走过的路来决定的。它是自下而上、机会主义的。
    • 优点: 灵活,适应性强,能应对未知情况。
    • 缺点: 容易陷入循环、偏离主题、效率低下,因为缺乏宏观规划。
  • Planner-style (如Multi-Agent Planner中的规划者):

    • 核心驱动: 预先规划(Upfront Planning)
    • 工作方式: 接收到任务后,第一步不是执行,而是分解。它会生成一个详细的、有步骤的计划(Plan),这个计划可以是线性的,也可以是图(DAG)。然后,一个或多个执行者(Executor)Agent会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去执行。
    • 比喻: > 像一个建筑师和施工队。建筑师先画好完整的蓝图(Plan),然后施工队按照蓝图一步步施工。它是自顶向下、结构化的。
    • 优点: 结构清晰、任务可控、效率高、不容易偏离目标。
    • 缺点: 灵活性差,如果最初的计划有缺陷,或者外部环境发生剧变,整个系统可能难以适应。

核心区别: AutoGPT是“先做再想下一步”,而Planner是“先想好所有步,再开始做”。现代的复杂Agent系统通常会结合两者,比如有一个宏观的Planner,但在执行每个具体步骤时,允许Executor Agent具有一定的自主性(类似AutoGPT的循环)。

Reflective Agent 模式会对链路结构带来怎样的影响?

Reflective Agent模式对链路结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:

  1. 从“线性链”到“循环图”:

    • 无反思: Input -> Process -> Output。这是一条直线,数据单向流动。
    • 有反思: Input -> Process (Generate Draft) -> Reflect (Critique) -> Process (Refine) -> Output。这就形成了一个环路(Loop)。数据流不再是单向的,而是会回流进行迭代优化。
  2. 增加延迟(Latency)但提升质量: 引入反思环节,意味着至少需要多一次(甚至多次)LLM调用。这必然会增加整个任务的完成时间。这是一个经典的速度与质量的权衡。对于需要即时响应的聊天机器人,过度反思是不可接受的;但对于生成一篇高质量文章或一段健壮的代码,这种延迟是完全值得的。

  3. 复杂的状态管理: 在简单的线性链中,你只需要管理当前的状态。但在反思环路中,你需要同时管理**草稿(Draft)、批判意见(Critique)、修改历史(Revision History)**等多个状态。这对系统的工程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  4. 成本增加: 每次反思和修改都是一次LLM调用,会直接增加API的使用成本。因此需要设计明智的策略,决定何时启动反思以及迭代多少次后停止

总而言之,引入反思模式,是以增加系统复杂度、延迟和成本为代价,来换取输出结果质量和可靠性的显著提升。它迫使Agent的开发者从设计简单的“流水线”转向设计更复杂的“迭代优化系统”。


标题:Agent领域问题(一)【AI整理】
作者:gitsilence
地址:https://blog.lacknb.cn/articles/2025/08/04/17542683505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