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SI模型的物理层负责 定义连接到介质的特性
下列选项中,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C
A. 网络的层次 B.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. 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.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
虚电路是属于 分组交换
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(PDU)也被称为 帧
IP地址的分类:
128 64 32 16 8 4 2 1
1 1 1 1 1 1 1 1
8位二进制
A类地址:1 - 126 (128 - 1, 127不可用,左边固定1位)
B类地址:128 - 191.255 ( 128 + 64 - 1,左边固定2位)
C类地址:192 - 223.255.255 (128 + 64 + 32 - 1,左边固定3位)
暂时就这样理解,好记。
专用地址的范围(私有地址)
10.0.0.0 - 10.255.255.255
172.16.0.0 - 172.31.255.255
192.168.0.0 - 192.168.255.255
按照端口号的大小分类,可分为如下几类 :
(1)公认端口(WellKnownPorts):从0到1023,它们紧密绑定(binding)于一些服务。通常这些端口的通讯明确表明了某种服务的协议。例如:80端口实际上总是HTTP通讯。
(2)注册端口(RegisteredPorts):从1024到49151。它们松散地绑定于一些服务。也就是说有许多服务绑定于这些端口,这些端口同样用于许多其它目的。例如:许多系统处理动态端口从1024左右开始。
(3)动态和/或私有端口(Dynamicand/orPrivatePorts):从49152到65535。理论上,不应为服务分配这些端口。实际上,机器通常从1024起分配动态端口。但也有例外:SUN的RPC端口从32768开始。
例如:数据传送,源端口为 1586,目的端口:53,53 < 1023,所以是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
常用的熟知端口
111 -- RPC
53 -- DNS
69 -- TFTP
161 -- SNMP
162 -- SNMP(trap)
25 -- SMTP
20|21 -- FTP、
22 -- sshd
23 -- Telnet
80 -- HTTP
443 -- HTTPS
有一种题型,根据16进制转成10进制得出端口号,然后根据端口号求出对应的进程名称。
某自治系统采用RIP协议,若该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R1收到其邻居路由器R2的距离矢量中包含信息<net1, 16>,则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R1不能经过R2到达net1
net1为目的网路, 16为跳数, 跳数 < 16, 当跳数为16时, 表示不可到达。
有线电视使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是 频分复用(FDM)-- frequently
某网络IP地址空间为 192.168.5.0/24采用定长子网划分,子网掩码为255.255.255.248。则该网络的最大子网个数、每人网内的最大分配地址个数为
ping命令使用的 ICMP 协议报文类型是 询问报文
脉码调制PCM中的采样频率与信号的最高频率的关系为 采样频率 >= 最高频率的2倍
以太网规定的最短有效帧长是 64 字节。
网络协议的三要素为:语法、语义、同步
UDP协议是面向 无连接的 ,TCP协议是面向 连接的
OSPF主干区域的标识符是 0.0.0.0 OSPF是内部网关协议
“ 好消息传播得快,而坏消息传播得慢 ” 是 RIP协议 的特点。路由信息协议
IPv6中规定用 128 位来表示主机的IP地址。
一个3200bit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,加上160bit的首部后成为数据报。下面的互连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。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输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。因此,数据包在路由器必须分片。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__3840__比特数据。
求出传入第二个局域网的时候需要分几片
3200 / (1200 - 160) = 3......80 所以分4片
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传送的数据 = 分的片数 * 160bit + 3200bit
= 4 * 160 + 3200 = 3840bit
一个A类网络要划为120个子网,则较好的掩码是 255.254.0.0
A类地址默认的子网掩码 255.0.0.0
2^7 = 128
要占7位主机位
255.11111110.0.0
所以为255.254.0.0
可实现从IPv4向IPv6过渡的两种方法为:隧道技术、双协议栈技术
CSMA/CA是 无线局域网 中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
有一个带宽为3KHZ的理想低通信道,则其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__6000波特_ 。若每个码元能携带4bit的信息量,则其最高信息传输速率为 24kbps 。
奈氏定理:最大码元速率 = 2w ,其中w为带宽
最高传输速率:4 * 6 = 24
0000:0000:0F53:0000:0000:0000:BB27:7332用零压缩方法写出的简洁形式为:0:0:0F53::BB27:7332 或 ::0F53:0:0:0:BB27:7332
IEEE802.1Q标准中支持的最大VLAN数量是 4094
脉码调制PCM可分为三个过程:抽样、量化和编码
一个/21的CIDR地址块相当于包含 8个 C类地址块。
C类地址 前三个网络位固定
/21, 前21位为网络前缀, 正好在第三个网络位中,后面还剩下3个位置可变
2^3 = 8
子网掩码为255.255.240.0的网络可容纳 4094 台主机
240 的二进制形式:1111 0000
占了4个网络位,剩下4个网络位
主机位 8 + 4 = 12
2^12 - 2= 4094 去掉首位和末尾
纯属瞎写,不确定。
UDP差错检测包含 伪首部、首部 和数据部分三个部分。
若序号字段采用4bit编号,连续ARQ协议中发送窗口的上限值为 15
Wt <= 2^n - Wr 其中Wr恒为1
一个信道的数据率为8000bps,单向传播延迟为20ms,要使停一等协议的信道利用率达到50%,则帧长至少为 _______
IPv6数据报中首部分为 基本首部 和 扩展首部。
IEEE802.1Q标准中文支持的最大VLAN数量是 4094
10BaseT的拓扑结构为 星型联网拓朴结构
运输层为 应用进程 之间提供通信;网络层为 主机 之间提供通信。
802.11局域网中MAC层使用 CSMA/CA 作为介质访问控制方法。
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,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 局域网、广域网和城域网。
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来看,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单工通信、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
搜索引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,即 全文检索搜索引擎和分类目录搜索引擎
互连网中,WWW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的信息传递使用 HTTP 协议。
以太网的最短有效帧长为 64字节
传输层中可以通过 端口号 标识不同的应用进程。
RIP协议使用 距离矢量 算法,OSPF协议使用 最短路径 算法。
将域名翻译为IP地址的系统叫 域名解析系统
协议和服务有何区别? 有何关系?
网络协议是什么? 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? 各有什么含义?
网络协议:为进行网络中的数交换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。
由以下三部分组成:
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?
UDP和TCP的主要区别
TCP: 可靠传输、全双工操作、多路复用服务,是面向连接、端到端的传输
面向连接: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连接。事先为所发送的数据开辟出连接好的通道,然后再进行数据发送,像打电话
TCP支持的应用的协议:Telnet(远程登录)、FTP(文件传输协议)、SMTP(简单邮件传输协议)。TCP用于传输数据量大,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。
UDP:面向非连接的、不能提供可靠性、差错恢复功能。UDP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,可靠性要求低、传输经济等应用。
UDP支持的应用的协议:NFS(网络文件系统)、SNMP(简单网络管理系统)、DNS(主域名称系统)、TFTP(通用文件传输协议)等。
TCP:面向连接、传输可靠、用于传输大量数据、速度慢,建立连接需要时间较多。
UDP:面向非连接、传输不可靠、用于少量数据(数据包模式)、速度较快。
简述ARP协议的工作过程
TCP/IP与OSI相结合的五层体系结构将计算机网络划为哪几个层次? 各层主要功能是什么?
简述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。
简述CSMA中的坚持算法。
端口号的作用是什么? 为什么要划分为三种?
端口时应用层服务的一种代号,它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。端口是一个16bit的整数。
各种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都是保留端口号,以便使客户能够找到服务器。
在发送数据时,应用层的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到运输层。在接收数据时,运输层的
数据通过适当的端口向上交付到应用层的某个应用程序。
首先端口必须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服务器使用的、另一类是客户端使用的;在服务器
使用的端口中,必须为熟知的应用分配熟知的端口号,而必须为没有熟知端口的应用登记
端口号以免重复。
如何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的连通性?请描述其原理和工作过程。
用一台主机ping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
打开开始 -> 运行(在运行中输入cmd并回车)
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ping 192.168.1.x -t
(192.168.1.x为另一台主机的ip地址)回车后看到连通性
简述主机1(IP地址为192.168.25.1/24,MAC地址为E1)向主机2(IP地址为192.168.25.2/24,MAC地址为E2)发送数据时ARP协议的工作过程
设TCP的ssthresh初始值为6,当窗口上升到8时网络发生了超时,TCP采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。请写出第1轮次到第8轮次传输的各拥塞窗口的大小。
轮次 | 拥堵窗口的大小 |
---|---|
1 | 1(一开始使用慢开始算法,呈指数增长) |
2 | 2 |
3 | 4 |
4 | 6 (cwnd = ssthresh,开始拥堵避免) |
5 | 7 |
6 | 8(发生超时,ssthresh = 4, cwnd = 1, 开始慢开始) |
7 | 1 |
8 | 2 |
简述计算机网络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。
CSMA/CD协议的要点归纳
(1) 准备发送: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,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,组成以太网帧,放入适配器的缓存中。但在发送之前,必须先检测信道。
(2) 检测信道:若检测到信道忙,则应不停地检测,一直等待信道转为空闲。若检测到信道空闲,并在96比特时间内信道保持空闲(保证了帧间最小间隔),就发送这个帧。
(3) 在发送过程中仍不停地检测信道,即网络适配器要 边发送边监听。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性:
发送成功:在争用期内一直未检测到碰撞。这个帧肯定能够发送成功。发送成功后,其他什么也不做。然后回到(1)
发送失败:在争用期内检测到碰撞。这时立即停止发送数据,并按规定发送人为干扰信号。适配器接着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,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,返回到步骤(2),继续检测信道。但若重传达16次仍不成功,则停止重传而向上报错。
以太网每发送完一帧,一定要把已发送的帧暂时保留一下。如果在争用期内检测出发生了碰撞,那么还要在推迟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个暂时保留的帧重传一次。